宁夏人民剧院

(原宁夏大剧院)

精彩回顾

扬州经典传统戏《百岁挂帅》

精彩回顾2018-08-05关注度14069


【剧情简介】

       宋仁宗时,西夏进犯,三关主帅杨宗保中箭丧殁,此时天波府大张华筵,正为宗保庆贺五十寿辰。噩耗传来,阖府举哀,然而百岁老人佘太君坚强地承受着重创,以国家安危为重,亲自挂帅,率领一门十二寡妇及曾孙文广共赴国难。杨门女将英勇奋战,一举歼敌,班师回朝。




【扬剧简介】
       扬剧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泰州、南京,以及上海、安徽部分地区,发源于扬州,由花鼓戏和香火戏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扬州花鼓是流行于清初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最早多由木工、瓦工、铁匠、铜匠、剃头匠(理发)、裁缝等手艺人,逢年过节时自愿结合玩灯赛会,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后来,花鼓配上乐曲,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逐步形成花鼓戏(又称“小开口”);香火戏史见于扬州、镇江及其各乡镇的民间香火、祭祀风俗之中,后来在唱念表演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场搭台演唱,便形成香火戏(又称“大开口”);扬州清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坐唱艺术,曲牌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其音乐唱腔和演唱技法,后花鼓戏所吸取,为扬剧音乐奠定了基础,扬剧拥有统一、和谐、完整的音乐体系,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具有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局面。“大、小开口”在上海时又分别称为“维扬大班”和“维扬文戏”。民国二十年(1931)“大、小开口”艺人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流。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定名为扬剧。2006年,扬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简介】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原称扬州专区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创建于1960年,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是江苏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戏剧艺术表演团体之一。
       近六十年来,在党的“双百”方针下,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夺印》和八十年代创作的《血冤》、《皮九辣子》,在戏剧界产生重大影响。新世纪以来,创作的《史可法》、《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青春树》、《杜十娘》、《衣冠风流》、《史可法--不破之城》等,分别在省内外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得“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精品剧目、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 “优秀剧目奖”、省文学艺术奖、江苏文化艺术节 “荣誉剧目奖”、省戏剧节 “优秀剧目”奖、第31届世界戏剧节“创新剧目”奖、省戏剧百花多项优秀奖、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评委会最高奖——“评委会特别奖”、省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殊荣。拍摄的26集扬剧电视连续剧《十把穿金扇》,已于在央视播出。《衣冠风流》入选首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拍摄成4K数字电影。在党的“二为”方向指引下,始终坚持送戏到基层,进社区、进校园,创立了“周周看扬剧”品牌,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观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曾多次参加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及友人的重要演出,并远赴港澳台地区以及法国、韩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目前,扬剧研究所现有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42人,更有30多名扬剧新秀,其中13名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多剧种班。前辈艺术家李开敏、汪琴、姜峻峰、石玉芳等,用他们的辛勤汗水把扬剧艺术推向全国。当代扬剧领军人物,“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现任所长李政成,率领孙爱民、陈俊、赵紫君、王瑞如、张卓南、周斌、王海、桑丽华、沈仁梅、周小艺、谭颜馨等一批中青年艺术骨干,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努力“创新、创优、创一流”,把扬剧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演出时间

2018年8月5日 20:00

演出地点

宁夏人民剧院

咨询电话

400-069-8818

购票地址

银川金凤区泰康街


徐胜凯摄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