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民剧院

(原宁夏大剧院)

精彩回顾

江南曲美《扬州曲艺专场》

精彩回顾2018-08-06关注度14770


扬州弹词开篇《扬州味道》
                作  词:曹廷昌
                作  曲:吴小平
               领  唱:包  伟
                                伴  唱: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扬州弹词开篇《扬州味道》,该节目通过描写扬州历史之味“长”、生态之味“爽”、人文之味“香”,集中概括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特质,点击了最能体现扬州风情风物风味的重要个性元素。它的音乐直接来源于扬州传统曲牌,又经现代处理旋律优美,声部丰富,伴奏细腻,表演精致,画面感很强。作为国家级“非遗”既忠实传承历史韵味,又作现代手段的创新探索,使之完整而传神地表达了扬州城市的古风新韵,讴歌了扬州人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丽家园的不懈追求。


      包伟,一级演员,1984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现任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扬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师从弹词名家张慧侬、邢晏春、邢晏芝。代表作品有扬州弹词长篇《杨乃武与小白菜》《孟丽君》等、中篇《盛世红伶》、短篇《秀才遇到兵》《梅兰芳·蓄须明志》等、开篇《大路朝天任你走》《月亮城》等,扬州清曲《扬州小巷》《扬州味道》等。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非遗扬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


扬州评话《武松打虎》
                表  演:马  伟

       扬州评话《武松打虎》,扬州评话是用扬州方言说表的曲艺曲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素有“康《三国》、王《水浒》”之说,王少堂在现代曲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历史功绩,在于他从人物出发,以人系事,形成所谓“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四大系列,其中又以“武十回”最为脍炙人口。扬州评话已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节目是王派《水浒》的代表选段,这段书目生动夸张、绘声绘色,“但听满台风雷吼,原来全凭一张口”。


      马伟,评话演员,1998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现任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扬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师承评话名家惠兆龙,艺名:马晓龙。代表作品有扬州评话长篇《武松》《石秀》《卢俊义》《王少堂》等、短篇《红楼惊梦》等。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曲艺人才”称号。


扬州清曲表演唱《虞美人·听雨》
                作  者:蒋  捷(南宋)
   作  曲:戈  弘
     领  唱:赵松艳
                     伴  唱: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扬州清曲表演唱《虞美人·听雨》,扬州清曲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等,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一种富于地方气息的曲种,至今六百多年历史。扬州清曲南北交融,雅俗共赏,曲牌丰富,曲词优美。有五百多种曲目,一百四十多个曲牌,并对国内许多戏曲和曲艺的形成与发展有过重要影响。脍炙人口的《好一朵茉莉花》的音乐源头即来自扬州清曲中的曲牌[鲜花调]。扬州清曲已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赵松艳,二级演员,2000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师承弹词名家李仁珍,艺名:赵彦珍。代表作品有扬州弹词长篇《双珠凤》《牡丹缘》等,中篇《盛世红伶》《瓜洲余韵》,短篇《张玉良·求潘》《破镜重圆》等,开篇《又见广陵潮》等,清曲《虞美人·听雨》《黄莺儿·风》等。曾获江苏曲艺芦花奖表演奖。


扬州弹词《啼笑因缘·初进将军府》
                表  演:沈志凤  康  康 


       扬州弹词《啼笑因缘》是根据苏州弹词移植改编,借鉴了苏州弹词的弹唱,融合了扬州弹词的特色与优势,《啼笑因缘·初进将军府》为二人表演。


       沈志凤,国家一级演员,1963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先随扬州弹词名家张慧祥、张慧侬学艺,后拜苏州弹词名家蒋云仙。从艺五十多年来,代表作品有扬州弹词长篇《啼笑因缘》《双金锭》等,扬州评话短篇《吴登云》等。其吐字清晰、说表甜粘,尤其擅长表演。曾获第一、二、三届江苏省曲艺节优秀表演奖。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非遗扬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


       康康,二级演员,2000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现任扬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师承扬州弹词艺术家沈志凤。代表作品有扬州弹词长篇《双金锭》、《王老虎抢亲》《秋海棠》、中篇《盛世红伶》《瓜洲余韵》、短篇《换位》《风筝》等。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曲艺小品《草船借“钱”》
             编  剧:康  尔  
                          编  导:周寿泉              
                                表  演:谭  敏  于  海  陈  中

       扬州评话一直是“王水浒”“康三国”并称,《草船借箭》是康派三国的经典选段,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描绘情节丝丝入扣,听其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曲艺小品《草船借“钱”》以《三国》中的故事为引,讲述了一个为了利益迎合顾客而改编评话名段,糟蹋传统文化的故事,诙谐幽默又带有讽喻意义。


       谭敏,二级演员,2000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先拜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沈荫彭,后拜评书名家刘兰芳为师。代表作品有扬州评话长篇《三国》、《白玉堂》等,曾获江苏曲艺芦花奖表演奖,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曲艺人才”称号。


       于海,二级演员,2000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随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任德坤学艺。代表作品有扬州评话长篇《万年青》(乾隆下江南)、《八窍珠》、短篇《自清如水自千秋》,扬州弹词中篇《盛世红伶》、短篇《赤子情缘》。曾获江苏省曲艺节表演奖。


       陈中,评话演员,1991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随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杨紫成,戴少章,周继岩学艺。代表作品有扬州评话长篇《绿牡丹》《施公案》《皮五辣子》《红墙七六》等、短篇《冰释凤凰山》《一袋黄豆情》等。曾获江苏芦花奖表演奖。


扬州清曲《黛玉悲秋》
                领  唱:包  伟
                                 伴  唱: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扬州清曲《黛玉悲秋》,扬州清曲主要流行于扬州、镇江、上海、南京等地。一般以坐唱形式演出,唱奏者每人操一种乐器。常用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及檀板、碟子、酒杯等,有时也用箫。传统清曲是不化妆、无说白、无表演的,只靠音乐和歌唱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吐字发音、运气行腔方面非常讲究,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民间曲种之一。


       包伟,一级演员,1984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现任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扬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师从弹词名家张慧侬、邢晏春、邢晏芝。代表作品有扬州弹词长篇《杨乃武与小白菜》《孟丽君》等、中篇《盛世红伶》、短篇《秀才遇到兵》《梅兰芳·蓄须明志》等、开篇《大路朝天任你走》《月亮城》等,扬州清曲《扬州小巷》《扬州味道》等。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非遗扬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


扬州评话《皮五辣子·假扮夫妻》
                表  演:杨明坤

       浦氏扬州评话第九代传人杨明坤,现为扬州评话省级,一级演员,主工《清风闸》(皮五辣子),另有演出书目《济公传》、《绿牡丹》,新编长篇评话《广陵禁烟记》。说口甜粘、说表细腻,擅长刻画各种人物,运用各地方言和扬州评话口技技巧。先后获全国曲艺大赛一等奖、“全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称号、全国评书评话邀请赛一等奖等荣誉。其表演的节目可谓百听不厌,经久不衰,在江淮大地老百姓中广为流传。


       杨明坤,一级演员,1975 年调入扬州市曲艺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浦氏评话名家余又春。从艺四十多年来,代表作品有扬州评话长篇《清风闸》(皮五辣子)《济公传》《绿牡丹》《广陵禁烟记》等、短篇《养猪姑娘》等。说口甜粘、方圆口并用、生活气息浓郁、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能充分利用各地方言,各种特殊发音方法,区别刻画出各种阶层人物形象,说表清晰,刚柔并济,说唱全能,表述语言流畅、贴近生活、时诙谐幽默,时气势恢宏,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扬长避短。曾获全国曲艺大赛一等奖。1986 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1990年被评为全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扬州评话代表性传承人。


扬州弹词开篇《一条游向小康的鱼》
                领  唱:刘芓君
                                伴  唱: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扬州弹词开篇《一条游向小康的鱼》,选取“鱼”作为意象,呈现了“年年庆有余”的中国梦想、“海阔凭鱼跃”的时代风貌。

       刘芓君,二级演员,2000年进入扬州市曲艺团。先随扬州弹词表演艺术家徐桂清学艺,后拜沈志凤、黄霞芬为师。代表作品有扬州弹词长篇《珍珠塔》《芙蓉锦鸡图》等,中篇《瓜洲余韵》,短篇《误入师长府》《甄嬛传·血染桐花台》等,开篇《悠悠运河柳》等,清曲《春江花月夜》《风雅颂》等。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入选首批“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



       主持人:于  海  周佳越


【扬剧简介】 
       扬剧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泰州、南京,以及上海、安徽部分地区,发源于扬州,由花鼓戏和香火戏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扬州花鼓是流行于清初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最早多由木工、瓦工、铁匠、铜匠、剃头匠(理发)、裁缝等手艺人,逢年过节时自愿结合玩灯赛会,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后来,花鼓配上乐曲,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逐步形成花鼓戏。(又称“小开口”)
       香火戏史见于扬州、镇江及其各乡镇的民间香火、祭祀风俗之中,后来在唱念表演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场搭台演唱,便形成香火戏(又称“大开口”)。
       扬州清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坐唱艺术,曲牌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其音乐唱腔和演唱技法,后为花鼓戏所吸取,为扬剧音乐奠定了基础,扬剧拥有统一、和谐、完整的音乐体系,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具有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局面。“大、小开口”在上海时又分别称为“维扬大班”和“维扬文戏”。民国二十年(1931)“大、小开口”艺人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镇江、南京以及上海均举办了艺人学习班,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定名为扬剧。
       2006年,扬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曾用名扬州专区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创建于1960年,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是江苏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戏剧艺术表演团体之一。
       五十多年来,扬剧研究所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将“创新、创优、创一流,出人、出戏、出精品”这根红线贯穿始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积累了《夺印》、《血冤》、《皮九辣子》、《史可法》、《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青春树》、《杜十娘》、《衣冠风流》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六十年代初的《夺印》轰动全国,四十多个剧种、三百多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八十年代初的《血冤》获省戏剧百花多项优秀奖、代代传承;八十年代末的《皮九辣子》应邀晋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省文学艺术奖;2002年创作的《史可法》在第三届江苏省扬剧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真假二十四小时》在2007年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入选2006--2007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县长与老板》在2009年江苏省优秀新剧目评比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名列榜首),参加第31届世界戏剧节演出,荣获“创新剧目”奖,2009年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入选2008--2009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名列榜首),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青春树》在2011年参加第六届省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奖。《衣冠风流》于2014年5月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该剧于2014年6月25日黄金时段,在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播放,10月份在南京参加了第二届江苏文化艺术节演出获“荣誉剧目奖”,《衣》剧还入选2013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以及2014年度首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此外,2009年集中扬剧界优秀演员打造的26集扬剧电视连续剧《十把穿金扇》,已于2011年在央视播出。
       在党的“二为”方向指引下,扬剧研究所长期坚持送戏到基层,上山下乡、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厂、进营房,并于2005年创立了“周周看扬剧”品牌,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观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此外扬剧研究所还多次参加了接待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吴邦国、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希拉克、安娜等外国元首及友人的演出。不少知名演员作为文化使者随政府代表团赴港澳地区以及韩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目前,扬剧研究所拥有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42人。前辈艺术家李开敏、汪琴、姜峻峰、石玉芳等,用他们的艺术魅力把扬剧研究所的影响推及全国。青年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扬剧省级传承人、现任所长李政成,先后荣获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作为当代扬剧领军人物,他带领葛瑞莲、孙爱民、陈俊、赵紫君、王瑞如、张卓南、周斌、王海、桑丽华、沈仁梅、周小艺、谭颜馨等一批中青年艺术骨干,努力攀登上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更有30多名扬剧新秀,在全国和省、市少儿艺术赛事中斩获大奖,其中13名于2014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扬剧)表演班,成为扬剧史上首批本科生。





演出时间

2018年8月6日 20:00

2018年8月7日 20:00

演出地点

宁夏人民剧院

咨询电话

400-069-8818

购票地址

银川金凤区泰康街


徐胜凯摄      侵权必究